• 分类目录: 200 个;
  • 标签: 10638 个;
  • 资讯: 14860 篇;(待审:221 篇);
  • 网站: 12813 个 (待审:4419个);
  • 评论: 8 个 (待审:1 个) ;
  • 今日审核: 0 个 (待审:1 个) ;

产品立项:别让PPT成唯一主角

时间:2025-10-02 22:05:02 栏目:站长资讯

产品立项:别让PPT成唯一主角

产品立项:别让PPT成唯一主角

刚做产品那会,我也曾陷入 “PPT 内卷。为了立项会,通宵改动画、调配色,结果项目上线后用户不买账,复盘时才发现,满屏精致图表里压根没说清用户真实需求。其实很多新人甚至老鸟都踩过这坑 —— 把产品立项等同于做 PPT,却忽略了真正决定项目生死的核心逻辑。

一、为什么 PPT 救不了烂立项?

先问个问题:你觉得立项会上评委最关心什么?是 PPT 的动画效果,还是项目能不能解决用户痛点、能不能赚钱?答案显然是后者。

之前我们团队接了个社区产品的立项需求,初稿 PPT 做得特别花哨,用了 30 多页讲市场趋势,却没说清目标用户到底有什么未被满足的需求。评审时领导一句话戳中要害:这些数据我在行业报告里都能看到,你这项目到底能帮用户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后来我们重新梳理,砍掉了一半 PPT 内容,重点放了用户访谈结果:有 68% 的宝妈用户反馈 想找同月龄宝宝的育儿经验,但现有平台信息太零散(数据来源:2024 年母婴用户需求调研报告)。就凭这一点,项目很快就通过了评审。

反直觉的是,很多人觉得 PPT 越精致,项目通过率越高。但实际上,据某互联网大厂产品负责人透露,他们每年毙掉的项目里,有 70% 是因为核心逻辑不清晰,而非 PPT 做得不好(数据来源:2024 年互联网产品立项复盘白皮书)。PPT 只是工具,真正能打动评委的,是项目背后的用户价值和商业逻辑。

二、科学立项的 5 步实操法(附案例)

既然 PPT 不是关键,那到底该怎么做好产品立项?我结合之前做教育产品立项的经验,总结了 5 个能直接抄的步骤。

步骤 1:锁定真实用户痛点(不是自嗨需求)

怎么做:先找 10-20 个目标用户做深度访谈,再用 痛点 - 场景 - 频率表格整理。

我的案例:做 K12 错题本产品时,访谈发现家长的痛点不是 孩子错题多,而是 不知道错题背后的知识点漏洞。我们记录了不同场景下的痛点频率,比如 考试后整理错题时痛点频率达 85%日常作业批改时60%

数据:明确痛点后,我们后续做的功能迭代,用户留存率提升了 20%

产品立项:别让PPT成唯一主角

步骤 2:验证需求是否真的存在

怎么做:用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测试,比如做个落地页,看用户是否愿意留下联系方式。

我的案例:之前想做一款职场技能提升 APP,先做了个简单的落地页,介绍产品能提供 针对性技能测评 + 定制学习计划3 天内有 1200 人访问,230 人留下联系方式,转化率 19%,说明需求真实存在。

数据:如果转化率低于 5%,就要重新审视需求是否准确。

步骤 3:分析竞品的差异化机会

怎么做:列一个 竞品 - 核心功能 - 优势 - 劣势对比表,找出竞品没覆盖的需求。

我的案例:做生鲜配送产品时,分析了 3 家主流竞品,发现它们都没做 针对上班族的晚间专属配送时段,而我们访谈中 80% 的上班族都有这个需求,这就成了我们的差异化机会。

对比表格如下:

 

竞品

核心功能

优势

劣势

竞品 A

全天配送、品类全

配送范围广

无专属晚间配送

竞品 B

极速达(1 小时内)

配送快

晚间配送费高

竞品 C

折扣多

价格低

晚间配送员少,时效差

步骤 4:测算商业价值(不是拍脑袋)

怎么做:用 收入 - 成本公式估算,收入看用户付费意愿和客单价,成本算研发、运营、获客成本。

我的案例:做知识付费产品时,我们估算初期用户量 5000 人,客单价 99 元,收入约 49.5 万元;研发成本 30 万元,运营成本 10 万元,获客成本 5 万元,总成本 45 万元,初期能实现盈利。

数据:如果测算后 1 年内无法实现收支平衡,就要考虑是否调整商业模式。

步骤 5:制定初步的落地计划

怎么做:拆分 3-6 个月的核心目标,每个目标明确负责人和时间节点。

我的案例:做健身 APP 立项时,我们把前 3 个月目标拆分为:第 1 个月完成核心功能研发,第 2 个月做小范围用户测试,第 3 个月正式上线并实现 1000 用户增长。每个目标都指定了产品、研发、运营的负责人。

数据:有了明确计划后,项目延期率比之前降低了 35%

三、立项时最容易踩的 3 个坑(附解决办法)

? 注意:别把 老板想要当成 用户需要。很多新人立项时,因为老板提了个想法,就立马去做 PPT,却不验证用户是否真的需要。之前我们团队就踩过这坑,老板说想做一款老年社交产品,我们没做用户调研就开始做 PPT,后来发现老年用户更在意 操作简单,而非 社交功能丰富,项目被迫暂停。

解决办法:不管是谁提的想法,都先做 10 个用户访谈,用数据证明需求存在。

? 注意:竞品分析只看表面功能,不挖背后逻辑。比如看到竞品做了 积分体系,就跟着做,却不知道竞品做积分是为了提升用户复购,而自己的产品用户复购率本身就很高,根本不需要。

解决办法:分析竞品时,多问 为什么做这个功能”“这个功能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只看 做了什么功能

? 注意:商业测算太乐观,忽略隐性成本。比如算获客成本时,只算了广告投放费用,却没算后续的用户运营成本,导致实际成本比测算时高了 40%

解决办法:列一张 显性成本 + 隐性成本清单,显性成本如研发费、广告费,隐性成本如用户投诉处理费、服务器维护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坑不是只有新人会踩,很多有经验的产品经理也会因为急于推进项目而忽略。我之前带的一个同事,做电商产品立项时,因为没考虑到物流成本的波动,导致后期盈利不及预期。

四、立项前的实操检查清单

1. 是否找过至少 10 个目标用户做深度访谈?

2. 是否用 MVP 验证过需求的真实性(如落地页、小功能)?

3. 是否做过竞品的差异化分析,找出明确的机会点?

4. 是否测算过商业价值,确保 1 年内有盈利可能?

5. 是否制定了 3-6 个月的落地计划,明确负责人和节点?

6. 是否排查过 把老板想法当用户需求”“忽略隐性成本等常见坑?

其实产品立项真的不用把精力都放在 PPT 上。我之前做教育产品立项时,PPT 只做了 15 页,重点放了用户痛点、竞品差异和商业测算,评审时反而得到了一致认可。现在每次立项前,我都会先对照检查清单过一遍,确保核心逻辑没问题,再去做 PPT

对于新人来说,与其通宵改 PPT 的动画,不如花时间找用户聊一聊,算一算商业价值。毕竟项目能不能成,靠的是背后的逻辑,而不是 PPT 的颜值。今天你就可以试着找几个目标用户访谈,说不定会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关键痛点,这可比精致的 PPT 有用多了。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