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目录: 200 个;
  • 标签: 10638 个;
  • 资讯: 12274 篇;(待审:221 篇);
  • 网站: 12813 个 (待审:4504个);
  • 评论: 8 个 (待审:1 个) ;
  • 今日审核: 0 个 (待审:1 个) ;

北极光创投邓锋:未来技术创新机会多于模式创新

时间:2021-04-01 20:20:29 栏目:百科资讯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未来科技的发现者,私募股权投资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科技创新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5-10年,创新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其中技术创新的机会将多于模式创新。

  创新将成经济转型核心驱动力

  中国证券报:有人说,国内风投机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关注度远高于技术创新,你怎么看?

  邓锋:创新包含几个模式: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用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短时间内可以做到赢者通吃,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更为常见。而科技创新相对比较漫长,但更容易建立竞争壁垒。

  中国的科技创新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5-10年,创新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其中技术创新的机会将多于模式创新。其中有两个大方向:一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IT革命将继续发展,与行业的结合也可以创造出非常多的创新机会。但人工智能更要关注的是应用场景和背后的数据,不要对算法过于执迷。二是以精准医疗、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带来的生命科学健康医疗的革命,比如生物制药行业在过去几年从研究模式到开发模式的变化,使得研发创新药物的成本和时间都大大缩短,加上灵活的退出机制,已经成为很好的VC投资标的和热点。

  AI+医疗诊断存在很多泡沫

  中国证券报: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较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否也意味着更大的投资机会?

  邓锋:随着创新性技术的发展,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诞生了不少新技术,医药研发的方法也在发生改变。中国市场因为医药创新产业起步晚、创新和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等原因,目前这个领域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过,得益于近两年中国医药政策的不断完善、医疗消费升级、高层次创业人才回归等利好因素,资本正不断往该领域靠拢。除了该领域的创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药企的融资金额也在不断创下新高。国内医药企业的总融资金额已经超过医疗健康领域总融资金额的半壁江山。

  最近E-Health领域在国际上讨论非常火热,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虽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已经投资了一些初创公司,也看好这个细分领域的前景。同时人工智能+医疗诊断服务也确实存在很多泡沫。因为现在各企业的技术差异并不大,特别是医疗影像处理领域。所以真正能成功的企业未必是AI技术有多先进,能否商业化变现才是关键。

  医疗器械领域也有很多创新,基本属于传统风投的范畴。医疗器械比较零散,企业的天花板可能比较低,所以北极光在投器械时比较谨慎。医疗服务方面,中国提出医改后,无论从医院管理、专科医院还是消费型服务都存在相当多的机会。这个领域更多的不是靠技术创新而是靠运营、服务、品牌来决定,PE有大量机会,北极光也有布局,不过该领域留给VC的投资机会不像其它领域那么多。体外诊断有很大的市场,包括传统和分级诊断技术,比如跟基因组学相关、PCR、新的蛋白组学等。

  方向盘的位置不属于投资人

  中国证券报:对于募资难,行业有不同的声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邓锋:现在市场上所谓的募资难,实际上反映的是在钱紧的情况下,投资机构两极分化速度的加快,整个行业的“一九”格局更加突出――在中国真正能赚钱的投资机构只是前10%,这个比例实际可能更低。上游LP(有限合伙人)会更愿意把钱投到高度专业的GP(普通合伙人)手里,这些机构有清晰的投资逻辑和专业的背景,能够给创业者对接丰富的资源,同时也能为LP带来稳健的回报。对这样的投资机构来说无论募资还是投资都逐渐会进入一个正反馈的过程,也不会特别感觉到“难”。

  创业企业的募资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机构越来越珍惜弹药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周期会拉长,估值逐渐回归理性,投资人更加关注企业基本面做价值判断来投资。企业也会出现两极分化――好的企业依然能顺利融到钱,坏的企业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中国证券报:以BAT为代表的企业战略投资崛起,给传统风投机构带来了哪些挑战?

  邓锋:BAT在投资的阶段上越来越趋向早期,也越来越积极,尤其是把大量的钱砸向所谓的头部企业,对创业领域特别是互联网的格局产生了很多影响。作为战略投资者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资源,但同时,企业也不得不面临早站队的问题,这可能使得企业和竞争对手很难合作,也有可能会遏制行业的整体创新。

  这种情况下对投资机构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在看案子时就要更具前瞻性、更早期的去布局。

  中国证券报:颠覆时刻在发生,尤其是在风投领域,什么是投资机构真正的护城河?

  邓锋:做投资是一个从术到道的过程,从聚焦、判断方向和团队、积累资源人脉到积攒人品,最终建立正反馈。

  投资需要专注,根据社会发展大方向结合团队的DNA做判断来制定战略,并思路坚定地走下去,面对机会也要有取舍。早期投资的重点其实是在一个大浪的早期能够投资下去,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前瞻性思维对未来的方向进行准确的判断。投资中对人的判断最难,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是否值得投资,经验很重要,比经验重要的是能力,最重要的是价值观。

  早期投资也是服务行业,投资人要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创业者成长。现在很多机构越来越重视投后服务,从战略、资源等各个方面为创业者帮忙。其中有尺度的把握――帮忙不添乱,投资人只能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不能替创始人把握方向盘。

  再有我一直在跟团队强调,做VC不是光靠行业的判断,还要靠人和过去的积累。积累人品,帮助别人成功,项目源就会越来越好,对趋势、对人的判断也会越来越准。在跟企业家的接触时,一定要有平视的心态,尊重、理解企业家,不能太急功近利,要享受和企业家共同成长的过程,最终成就彼此。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